發布時間:2018/01/03 16:00
本報訊(記者 張新銀)記者從云南省茶葉產業辦公室獲悉,茶產業是云南省傳統優勢特色產業,更是云南“兩強一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產茶州市的共同努力下,云茶產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尤其是2010年省政府出臺《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以后,各級、各有關部門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戰略方針,強化措施、加大扶持、狠抓落實,推動了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11年全省茶葉主產區氣候較正常,雨量充沛,茶葉生產非常有利,茶樹長勢良好。全省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茶園管理,強化服務,進一步提升鮮葉和產品品質,努力提高茶園的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茶葉企業順應市場需求變化,積極調整產品結構,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抓住茶葉市場普遍回暖的大好時機,加大市場開拓和營銷力度,不斷擴大“云茶”消費區域和市場。2011年,全省茶產業呈現出強勁增長的好勢頭,茶園面積略有增加,茶葉產量、茶葉產值大幅增長;產品價格、茶農收入均有提高;企業生產、銷售能力明顯增強,知名品牌發展迅速,產業集中度顯著提高,實現了“十二五”初年的開門紅。
增產增效 再創佳績
據業務統計,2011年全省茶園面積565萬畝,與2010年相比增加13.5萬畝,增2.45%;采摘面積448萬畝,同比增加45萬畝,增11.17%;茶葉產量24.49萬噸,同比增加3.76萬噸,增18.14%;茶葉工農業總產值134.39億元,同比增加33.69億元,增33.46%,其中農業產值55.1億元,同比增加15.75億元,增40.03%,工業產值79.29億元,同比增加17.94億元,增29.24%;按600萬茶農計,茶農來自茶產業人均純收入689元,同比增加197元,增40.03%。
措施得力 亮點突出
一、對茶產業的扶持資金大幅增加。2011年,各級黨委政府全力貫徹落實省委1號文件及《意見》,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扶持力度,全力推進茶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省級多渠道籌措資金8313萬元 ,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低產茶園改造、原料基地建設、市場拓展等關鍵環節推進茶產業整體升級。同時,茶葉主產州市也出臺了促進茶葉發展的政策,采取了有效措施推動產業發展。如保山市縣兩級共投入1130萬元,發展茶葉產業;普洱市僅生態茶園建設一項,市縣兩級每畝補助30元,新成立的茶葉專業合作社每個補助5000元;其它州市也根據財力情況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投入。
二、穩步推進高優茶園建設。各地以農業部開展“全國標準茶園創建活動”和中低產茶園改造為契機,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的要求,通過集成技術、集約項目、集中力量,把高優茶園建設作為提升茶葉生產第一車間的重要途徑,作為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作為加快科技推廣的重要載體,作為創新組織方式的重要平臺,有力地促進了茶葉增產、茶農增收、產業增效。2011年,全省無性系茶園達210萬畝,占茶園總面積的37.12%,比2010年增5萬畝,增2.44%;無公害茶園面積500萬畝,占總面積的88.50%,同比增加30萬畝,增6.38%;有機茶園面積31.69萬畝,同比增加4.24萬畝,增15.45%;改造中低產茶園56.82萬畝,同比增加20.41萬畝,增56.06%??;“三品”認證茶園面積120萬畝,茶葉產量6萬噸。同時,各地生態茶園建設步伐加快。如普洱市全年完成覆蔭樹種植面積56萬畝;完成縣級生態茶園樣板地22塊,鄉(鎮)級樣板地89塊。
三、持續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一是繼續加大產品結構調整。一方面,毛茶結構繼續調整。與2010年相比,綠毛茶、紅毛茶、其他毛茶產量均有所提高,但綠毛茶、其他毛茶占毛茶總產量的比例微降,紅毛茶比例微升。同時,由于普洱茶市場的明顯回暖,企業加大了對曬青毛茶的生產與收購,曬青毛茶產量大增,占綠毛茶比例大幅上升。2011年,全省綠毛茶產量20.2萬噸,比2010年增加3.02萬噸,增18.58%,占毛茶總產量的82.62%,環比降0.25%;紅毛茶產量3.5萬噸,同比增加0.61萬噸,增21.11%,占毛茶總產量的14.29%,環比升0.35%;其它毛茶產量0.75萬噸,同比增加0.09萬噸,增13.64%,占毛茶毛茶總產量的3.06%,環比降0.12%;綠毛茶中的曬青茶產量9.61萬噸,同比增加2.09萬噸,增27.79%,占綠毛茶產量的47.57%,環比升12%;另一方面,成品茶結構調整明顯。各茶葉生產州市和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繼續調整成品茶結構。2011年,成品茶總產量13.67萬噸,比2010年增加2.01萬噸,增17.24%。其中普洱茶產量5.56萬噸,同比增加0.48萬噸,增9.45%,占成品茶比例40.67%,環比降低2.89%;紅茶產量3.1萬噸,同比增加0.5萬噸,增19.23%,占成品茶比例22.68%,環比增0.38%;綠茶產量4.66萬噸,同比增加0.97萬噸,增26.29%,占成品茶比例34.09%,環比增2.44%,C.T.C紅碎茶生產線共41條,同比增加11條,增36.67%,其中投產35條,在建6條;其它茶產量0.35萬噸,同比增加0.06萬噸,增20.69%,占成品茶比例2.56%,環比增0.07%。二是產品種類更加豐富。各加工企業加大了精深產品的開發力度,產品門類層出不窮,精深加工產品產量大幅增加,產品檔次明顯提高,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目前,許多企業開發出了袋泡茶、速溶茶、茶飲料、茶食品及多種高端產品適應市場的需求。三是企業結構變化明顯,集中度提高。2011年我省重點龍頭企業及知名品牌發展迅速,主導性優勢日益顯現,而中小企業發展速度減緩。與2010年比,產量1000-2000噸企業共18家,同比增加7家,產量增幅達76.43%;產量2000噸以上企業共13家,同比減少1家,但產值達18.71億元,增1.46%。產值1000萬以上企業共99家,比2010年增加25家,產值增張35.78%;其中產值1億元以上的企業有9家,同比增加3家,產值增加7.4億元,增60.91%。
四、著力打造品牌、著重招商引資。一方面,近年來,企業更加注重品牌打造,千方百計塑造企業及產品良好形象,不斷加大宣傳營銷,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步提升,龍頭企業品牌效應進一步顯現。另一方面,各地均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出臺優惠政策,創造良好投資環境,吸引省外、國外及其他行業資本投向茶產業,充分利用各自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產業持續發展。
五、繼續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各地各級政府、部門全力貫徹落實省政府出臺的《意見》精神,繼續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加快市場開拓步伐,千方百計推動云茶消費。一是借展會助推產品銷售。如成功舉辦了“第六屆中國云南普洱國際博覽交易會”;組織參加了2011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2011年香港國際茶展,2011年第五屆中國西安國際茶葉文化博覽會、第四屆深圳茶博會、第七屆大連茶文化博覽會、2011中國(山東)國際茶業博覽會等專業展會和綜合展會,現場交易及達成的意向性協議成果喜人。僅第六屆茶博會現場銷售金額達700萬元,比上屆增加150萬元,增27.27%,參加現場合作項目簽約的項目共6項,累計簽約金額達2.935億元,超過上屆1億多元。二是走出去大力宣傳推介。除參加各地舉辦的專業展會外,各級政府、茶葉主管部門及茶葉企業主動出擊,在國內外開展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推介會,宣傳推介云茶產品,擴大了云茶消費群體,取得了顯著成效。如省農業廳分別在香港、北京等地舉辦了“云南優質生態農產品推介會”,大力推介云南名優茶,得到當地茶葉愛好者和消費者普遍認可。三是建網絡完善市場體系。各茶葉企業千方百計利用自身資源,在國內外構建云茶營銷網絡,創新營銷模式,不斷完善市場體系。四是評名茶共揚云茶聲譽。為了進一步促進我省名優茶的發展,促進茶企業提高茶葉品質,打造品牌。第六屆茶博會舉辦期間舉行了“云茶杯”名優茶評比活動,并得到了省內眾多企業的積極響應。評比活動對促進我省茶葉生產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培育云茶品牌,凝聚各界茶人力量、傳播茶文化、宣傳優質茶產品、倡導茶葉健康、理性消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六、不斷完善質量標準體系。一是茶葉質量安全管理機制逐步建立。各茶葉生產州市按照《全國標準茶園創建活動工作方案》、《農業部茶葉標準園創建規范》和《云南省標準茶園創建實施方案》要求,結合生產實際,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重點建立完善了《投入品管理制度》、《生產檔案制度》、《基地產品檢測制度》、《基地準出制度》、《質量追溯制度》五項制度,逐步形成了茶葉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長效機制。二是產品質量安全不斷提升。全省“三品”認證面積120萬畝,產量6萬噸,比2010年增加2萬噸,增20%;農業部對我省部分茶葉生產州市茶葉樣品進行了10種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為100%;農業部對我省4個縣(市、區)標準茶園茶葉產品農藥殘留進行了監測,抽檢樣品均合格。三是茶園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按照《普洱茶地理標志產品茶園登記證明管理辦法》要求,向各茶葉主產州市下發了《茶園登記證》,逐步建立可追溯的茶園管理制度,促進了普洱茶質量安全的提高,進一步完善了產業質量標準體系,規范了產業的良性發展。
亟待整改的方面
盡管2011年全省茶產業實現了“十二五”期間的開門紅,但與國內外產茶強省、強國相比,產業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必須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再接再厲,推動產業進一步加快發展。
一、茶園生產能力低。一是全省茶園種植管理水平仍然比較粗放,茶園良種化率不高,茶園效益低,且存在與咖啡、煙葉等其他農作物爭搶勞動力的現象,茶園棄管、棄采現象較為突出,低產茶園所占比重大;二是茶園水利化程度低,有效灌溉面積小,還不足5%,嚴重影響了茶園的生產能力提高、產品品質的提升、生產效益的增加;三是茶園單產僅為54.67公斤/畝,單產水平相對較低,低于福建、浙江等產茶大省及全國平均水平;四是無性系茶園210萬畝,僅占茶園總面積的37.17%;綠色、有機茶園比例較低,全省有機茶面積31.69萬畝,僅占茶園總面積的5.61%。
二、茶農生產水平較低。一方面,茶農素質普遍較低。我省茶葉主產區的茶農多是少數民族群眾,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落后,缺乏必備專業技能,不利于統一管理,推廣種植、施肥等科學專業技術,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茶園和基地向標準化、規?;较虬l展。另一方面,出臺標準執行不到位。目前雖然出臺了一些國家標準和省級茶葉行業標準,但市場規范管理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使云茶產品品質受到一定影響。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現象也嚴重影響了云茶整體品牌形象。
三、企業品牌知名度低。云茶企業品牌多而雜亂,缺少全國性的知名品牌,云南大葉種茶獨特的優勢宣傳力度不夠,國內外的知名度相對較低,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同時,企業生產加工水平較低,普洱茶仍以傳統的磚餅沱產品為主,初級加工產品比例較大,名優茶產品和新產品開發相對較少,茶產業鏈較短。全省茶葉深加工產品僅占產品總量的3%左右,與國內外的差距較大。
四、茶產業科技含量低。一是由于各茶葉主產區多是貧困山區,財政困難、企業收入較少,整個茶產業鏈的投入嚴重不足,良種推廣、中低茶園改造、優質生態茶園的建設以及茶園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科技的推廣都受到很大的制約。二是茶葉基地重建設輕管理、重面積輕科技的問題突出。不少地方十分重視茶園種植面積的擴大、產量的提高,不重視茶園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不重視單位面積的產出和效益,在種植面積完成后,其步伐也就停滯不前了,使茶園潛在的效益得不到發揮,不久的將來成為低產茶園改造的對象。三是在茶葉生產加工銷售方面,龍頭企業的培育、新產品的開發、品牌的建設也缺乏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四是在科研方面,基礎型研究和新產品研發進展相對緩慢。
五、市場營銷能力弱。一是茶葉企業小、散、弱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企業營銷手段落后。二是與其它產茶大省、大國相比,開拓國外茶葉市場力度還相對較小,國際競爭力還較弱。三是產業帶動能力不強。我省龍頭企業數量相對較少,國家級龍頭企業現僅有3家。部分龍頭企業在基地建設過程中債務負擔、社會負擔較重,導致企業的融資能力、擴大生產和開發新產品能力有限,進而無力進行市場營銷網絡和品牌建設,產業帶動能力較弱。
今年工作計劃
一、思路與目標
1.思路:2012年,全省將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建設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重要機遇,緊緊圍繞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調快調優一產;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倍增”等目標任務,以省政府出臺的《意見》為指導,進一步認清形勢,重點實施《意見》中明確的“八大工程”,努力改變發展方式,推進云茶綜合效益重大提升。
2.目標:2012年全省茶葉產業發展目標是,按照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切實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全省茶葉產業跨越式發展,茶葉面積發展到570萬畝,茶葉總產量達到27萬噸,力爭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60億元。
二、重點工作
1.以中低產茶園改造為抓手,加強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加強茶園基礎建設,提高茶園綜合生產能力的要求,繼續深入推進中低產茶園改造。對有條件的重點改造區域,通過水利設施配套、道路配套、防護林配套,增強茶園防災抗病能力,提高茶園的產量、質量和效益。強化中低產茶園改后管理,加大科學栽培管理技術的推廣力度,確保改后茶園達到高產穩產的目標。
2.以標準茶園創建為契機,推動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以《農業部茶葉標準園創建規范》為指導,通過集成技術、集約項目、集中力量,在全省茶葉生產優勢區域建設一批規?;N植、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生產基地,穩定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經營方式創新,增強產業競爭力。在農業部發布的全省13個標準茶園基礎上,擴大標準園建設規模和速度,并基本完成13個標準茶園創建縣建設任務。
3.以推進茶葉精深加工為重點,提升產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產業鏈短、精深加工產品少、附加值不高是我省茶葉產業整體效益不高的突出問題。今后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規模大、基礎好的茶葉加工企業,積極引進先進設備,創新生產技術,全面推廣名優茶機械加工新工藝,建設一批符合食品衛生標準的現代化茶葉加工企業,強化茶葉新茶品開發和深加工,擴大深加工產品的生產規模,進一步延伸茶葉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提升茶產業的抗御市場風險能力。
4.以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為先導,提高茶農組織化程度。示范引路,重點抓好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典型示范帶動,發展茶葉專業大戶,鼓勵和引導茶農在自愿的基礎上,依托當地龍頭企業,共同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采取訂單生產、入股分紅等多種形式,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強產業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作用,組織茶農科學、高效、安全生產,為茶農提供技術培訓、農資介紹、銷售推廣等服務,強化茶農安全生產監督自律。
5.以市場開拓為核心,努力擴大云茶消費群體。要進一步積極主動開拓市場,以消費拉動產業發展。以舉辦“中國云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為抓手,提升云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云南茶葉消費群體的茶知識、茶文化的廣度和深度,使每位消費者都成為我省對外宣傳的生力軍。借助各類媒體加大普洱茶、名優綠茶和滇紅茶等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強化對宣傳媒體的引導。實施主動營銷策略,組織企業參加各種類型的茶葉展銷會,主動向北方市場尋求更多的消費群體,開辟新的市場。大力開展對外宣傳、推進國際合作,千方百計拓展和開辟國際市場,創建茶葉出口基地,拓寬茶葉出口渠道,擴大出口創匯。培植專業化的營銷企業,鼓勵企業積極探索現代營銷方式,加快發展專賣店、專柜、連鎖營銷及網絡營銷,建立完善的營銷體系,構建多元的營銷渠道,建設營銷隊伍,策劃特色鮮明的營銷活動。
6.以培育龍頭企業為依托,加快茶葉產業化進程。堅持產業化發展之路,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茶產業,打造一批上規模、上檔次、實力強的茶葉生產加工企業集群。以提升龍頭企業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為重點,按照合理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的原則,培育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企業集群。繼續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工程,積極整合項目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合理規劃布局,大力扶持和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輻射帶動力的大企業、大集團,促進優質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
7.以品牌打造為切入點,提升云茶知名度影響力。重點打造普洱茶、紅茶、綠茶3大茶類的著名區域品牌,形成協調發展的格局。以普洱茶、深加工產品為主攻方向,兼顧紅茶和名優綠茶,大力培育和打造國內外知名品牌。鼓勵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茶葉產品,推進中國、云南名牌農產品認定,鼓勵和支持企業爭創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建立健全品牌保護機制,推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形成企業自我保護、行業保護和司法保護相結合的保護體系。
版權所有:云南西雙版納州古茶山茶業有限公司 滇ICP備17011432號-1
單位地址: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大渡崗鄉
電話:0691-5170999、0691-2441938 網址:http://www.bunhop.com
龍園號茶葉旗艦店:https://longyuanhao.tmall.com
龍園號茶葉旗艦店-京東:https://mall.jd.com/index-179307.html
郵箱:13888853212@139.com、1921549241@qq.com
龍園茶業官網(龍園號)